close

壹、遊戲之前,人人平等

近年來,共融觀念在公民團體的努 力奔走下,逐漸在臺北市獲得多位議員及市府的支持,於去年開始規劃共融遊 戲場的設置。由於這樣的改變,讓身障 兒童的遊戲需求與權益終於被看見,同 時也帶動了設計、景觀的專業人才參與 規劃身障兒童可及可用的遊戲環境,進 而開始去思考、投入改變我們的社會環 境。然而在過去數十年,我們不僅忽略 了身障兒童的遊戲需求,也忽略了他們 參與遊戲場的權益,致使他們從小缺乏 與他人遊戲的經驗、缺乏與他人互動認 識的機會、缺乏兒童應該具備的遊戲發 展。由於長期無法參與遊戲場活動,讓 身障兒童從小就只能從事靜態的休閒活 動,而且多以個人的遊戲形態為主。

內政部於2011年針對身心障礙者休 閒活動的統計調查顯示,身心障礙者平 日的休閒活動,以看電視、上網、打 電玩、散步居多,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 不喜歡動態的休閒活動,而是多數的活 動並沒有考量他們的需求,例如無障礙 環境、活動操作的方式、觀賞的視野… 等。在在都忽略他們的參與條件與需 求,然而所有的因果都是環環相扣,最 後便造成了身障者鮮少外出參與活動, 以及鮮少有讓他人了解的機會。但近年 來,由於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意識逐漸提 高,許多過去我們忽略的權益不對等狀 態,在一次又一次的倡議與協調當中, 逐漸改變。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這群身份 雙重弱勢的身障兒童,多數因為無法為 自己發聲而過著被他人決定一切的生 活,我們更應該在這個倡導人權平等的 時代,站出來為他們說話、爭取權益。

圖1、 身障兒童在遊戲場與他人自然互動,發 展人際關係

 

「遊戲」,是所有兒童最基本的權 利,也是你我從小就具備的能力,但身障兒童卻因為整個大環境的忽視,讓他們從小被剝奪了遊戲權,然而不論是愛冒險的孩子或是身障兒童,他們的遊戲權應當是一樣重要的,因此在人權口號喊得震天響的此刻,希冀能凸顯與改變 身障兒童所失去的權利,打造一個所有人皆可平等使用的遊戲空間。

 

貳、在共融遊戲場出現之 前,身障兒童都去哪裡玩?

許多身障兒童在童年時期,因為 「早期療育」政策的推動,在診斷鑑定 後,多數兒童從小就接受不同形式的治療。也因為照顧者對於「把握黃金治療 期」的執著及對孩子疾病痊癒產生過度 期待,致使這些兒童從小就必須過著忙 碌的復健生活。密集的「復健」占去身障兒童大部分的童年,一天4、5種治 療,跑2、3家診所的兒童不在少數。 經常聽到照顧者一邊抱怨太累,又一邊帶著孩子在醫院、診所之間奔波,不僅 辛苦了孩子也累到家長。看著這普遍的 現象不免讓人思考,這樣的辛苦,究竟 是因為孩子的需要?還是滿足大人的期 待?我的女兒幾乎也是在醫院治療室長 大,從她一歲疾病確診開始,醫生這麼 告訴我:「如果妳什麼事也做不了時 (無藥可醫),就帶她去復健吧!」從 那時候起,我們開始了一週4次、2家醫 院的復健治療(不含到宅復健)。每次光是外出準備、車程、復健就花去半天的時間,後來又因年紀的增長、疾病的退化,復健項目也越來越多。

治療總是有目標與要求,日子久了以後,女兒難免會開始抗拒,但我總是這樣告訴她:「走!我們去醫院找老師玩!」在前往醫院的路上開始陪她玩遊戲、講故事,努力讓去醫院的路程變得有趣,治療師在復健時段成了她專屬的 遊戲夥伴,而治療室就成了她童年的遊戲場。這樣的生活風雨無阻地著實過了 十年,然而這樣的歷程不僅是發生在我們身上,也發生在許許多多的身障家庭中。 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跟我當時的心情一樣,「復健」是不得已的選擇, 當我們什麼也做不了的時候,孩子的 「遊戲需求」自然就被忽略了。但不管是復健治療或是遊戲需求,在治療室發展出的遊戲模式,能讓身障兒童獲得足夠的發展嗎?身障兒童被要求將多數的時間放在「復建」上,期待能有會站、 會走、會跑、會說話的一天,但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其他發展呢?是否被犧牲了?

圖2、 身障兒童在醫院的物理治療室透過復 健,體驗遊戲的感覺。

 

參、何謂共融遊戲場?

共融遊戲場設置的目的,在於提供 所有兒童平等遊戲、互動、合作及發展能力的機會。而這裡指的「兒童」,是 包括一般兒童及具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例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 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在同一個遊戲場域體驗多元刺激、寬敞舒適、安全有趣又具互動性的遊樂設施,共融遊戲場就是一個能提供多元滿足的地方。 但就目前臺灣的現況,共融遊戲場在推動之初,多數人因為不了解其意涵,而造成觀念分歧與設計上的困難,因此我們便提出美國在推行共融數十年所歸納出的7項原則作為指引,希望能促成以 使用者為導向的設計,但由於國內遊戲場空間遠遠不如美國遊戲場所擁有的寬敞腹地,以致於在推動時遇到許多困難,包含空間不足、觀念差異、採購受限、需求切割………等。目前狀態雖然仍離理想甚遠,但我們仍舊會堅守崗位、持續推動,並在其他族群之間取得 平衡,讓所有人的權利與需求都能獲得 滿足。

 

肆、你我的平等參與

「平等參與」是共融最重要的訴求 之一。我們在共融遊戲場的倡議當中, 積極促成「平等參與」的實踐,透過每次共融遊戲場所舉辦的工作坊,除了提供身心障礙者特殊需求的協助外,並要求一定比例的身障者參與,鼓勵身障家 庭及兒童積極參與表達意見,也使身障 兒童與其他兒童互動,讓彼此看見他人的能力與需求,進而達到共融的意義。

           

共融遊戲場七項原則:

一、 公平(be Fair):遊戲場應能促進所有人(含失能者)公平使用。

二、 融合(be Inclusive):排除空間障礙,使空間提供不同人使用。

三、 聰明(be Smart):創造簡單、直覺性的空間,幫助人們從遊戲中獲得成就感。

四、 獨立(be Independent):設計一個促進獨立探索和參與的環境。

五、 安全(be Safe):遵循安全規範,並保障參與者情感與精神安全。

六、 積極(be Active):提供促進社會互動、合作與身體能力的活動。

七、 舒適(be comfortable):符合社群與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圖4、 花博共融遊戲場工作坊,本聯盟工作人 員和參與的家長、聽障兒童了解需求

 

伍、遊戲場裡缺席的主角們

藉由以下的幾段故事分享,來聽聽身障家庭的遊戲經驗。或許短短的文字無法取代過去那段漫長深刻的經歷,但希望寫下的文字、述說的故事,可以喚醒許多人對身心障礙兒童遊戲權的重視。

圖5、臺灣遊戲場障礙重重,身障兒童無法參與遊戲。

 

一、『沒有遊戲場的記憶,各位 可否想像身心障礙兒童是如 何度過他們的童年?然而這 彌補不了的空白,我們是否 可以讓它不再發生?』

一位身障兒童這樣告訴我們:在我 的童年裡,沒有和其他小孩在公園一起 玩的回憶。每次去公園就是散步,像老 人一樣。我不想要有這樣的童年。如果 臺灣有身障兒童可以跟大家一起使用的 遊樂設施(共融遊具),雖然沒辦法讓 我重新有個快樂的童年,但至少未來不 會再有像我這樣沒有遊戲童年的小孩

圖6、 身障兒童使用一般的遊樂設施需要家人 的協助

二、『遊戲權是兒童人權公約中 的一個要點,但在遊戲場的 硬體設施對身障兒童不友善 的情況下,他們要如何行使 自己的遊戲權!? 』

姍姍有三個孩子,她的大女兒小誼 因為罹患罕見疾病,能力始終停留在嬰 兒時期,無法走路和說話。公園遊戲場 是她們家最常活動的地方,因為離家 近,也是孩子們消耗體力的最佳場所。 當小誼還小的時候,父母會想盡辦法 抱她上鞦韆、滑滑梯、騎搖馬、玩翹翹 板,但由於設施都有限重及年齡限制, 常讓父母感到壓力而提早結束遊戲。而 當小誼身型逐漸拉長、體重增加、身體 需要的擺位、支撐的力氣更多時,就什 麼也不能玩了,公園也成了散步而非玩 耍的地方。但是姍姍還有兩個孩子的遊 戲需求要照顧,她說:「期待有那麼一 天,小誼來到公園不再只是旁觀者,而 是能和姐妹一起玩耍。」「一起玩」不 只是身障兒童的渴望,也是他們父母、 手足及朋友的期盼。

三、『我從來不敢想像能有機會 帶小宏去遊戲場玩,因為小 宏會不自主的發出很多聲 音,經常引來許多異樣的眼 光與關注,有時會讓我覺得 很困擾……』

小宏媽媽說,他們已經很久沒去公 園遊戲場了,大部分都帶小宏往海邊、 山上去。並不是因為他們孤僻,只是不 喜歡陌生人的指指點點。雖然她也很想 帶小宏融入人群、讓他和其他小孩一起 玩,但公園遊戲場始終把身障家庭的需 求排除在外,讓他們走不進遊戲場,無 法和其他人互動、認識。最後,使他們成為你我身邊少見的特殊族群。她說: 「如果有一天,公園遊戲場有我們的立 足之地,或許大家再也不會覺得我們很 特別。」

四、『看著孩子成長時的照片, 想起這一路的辛苦,是甜 蜜,卻也沈重的回憶…』

小燕一家原本開心的生活在一起, 卻在女兒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後變了 調,從此開始了四處奔波求醫復健的生 活。小燕為了同時照顧兩個女兒,經 常帶著兩姐妹一起跑醫院復健,原本姐 妹兩每天最喜歡的公園遊戲時間,逐漸 被醫院復健所取代。最後,復健教室成 了他們另類的遊戲場。由於小女兒退化 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最後只能依賴輪椅行動,而小燕協助她行動也越趨困難, 為了不想看孩子失望的神情,外出時只 好繞道或避開遊戲場,但孩子依然對遊 戲場有期待,最後小燕不得不告訴她: 「妳已經長大了,媽媽抱不動妳,我們 不玩了,好嗎?」。共融遊戲場的設施 不僅能促進肢體發展、腦部活絡,更可 以和他人遊戲互動,讓孩子除了達到復 健的目的,也可以促進遊戲發展,更是 一個具備社交功能的好場地。期待有一 天我們的遊戲場不再侷限於室內,讓我 們帶著孩子重新回到陽光下吧!

五、『第一次覺得不需要退讓, 我們不會妨礙別人,原來, 我們是可以一起玩的……』

小安從來沒有機會跟別人說:「我 可以跟你一起玩嗎?」,也從來沒有其 他不認識的孩子會主動找她玩。可是今 天在這個遊戲場(中研公園),她們第 一次覺得不需要退讓、不會妨礙別人, 「原來,我們是可以一起玩的。」「玩 在一起」,本來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 事,但是對於鮮少踏入遊戲場的小安 而言,除了無法在遊戲場跟其他兒童同 樂,有時即使坐著輪椅在一旁觀看,也 會被視為阻擋通道、占用空間的障礙 物。「害怕妨礙別人」的心情,一般人 很難理解。當遊戲場同時兼顧不同兒童 的需求時,小安才有機會與動力去邀請 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同時讓他人理解共 融遊具可以滿足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 「共融與共享」才有機會在每個人的心中滋長。

六、『姑姑,為什麼妳不過來跟 我們一起玩?』

一位成人輪椅使用者,經常會陪可 愛的外甥到公園遊戲場。但由於遊戲場 無法讓他們一起玩,所以她永遠只能坐 在一旁等待。有一天,3歲的外甥問 她:「姑姑,為什麼妳不過來跟我們一 起玩?」她回答:「不是我不跟你們 玩,而是這裡沒有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 的遊樂設施!」 她的經驗,也是許多身心障礙父母 帶著健康的子女去公園遊戲場所遇到的 困境,遊戲場不僅忽視了身障兒童的遊 戲需求,同時也忽視了身障父母陪伴的 需求。共融遊戲場不僅提供身障兒童和 其他兒童的遊戲互動,更提供了身障父母和健康子女一個同樂的地方。

圖7、 碧湖公園共融遊樂設施啟用記者會,身 障家庭搶先體驗共融遊具。

 

陸、結語

一個城市的進步,在於人們懂得關 懷分享、擁抱差異,相互同理,「共 融」便是創造一個可以讓所有人平等參 與的環境。我們率先感謝將「共融」落 實的城市,還給身心障礙兒童一個和大 家一起遊戲的童年。讓我們和所有人繼 續努力,「Play For All!」

 

圖8、 臺北市率先推動共融遊戲場,柯文哲市長親臨記者會,承諾在臺北市各區持續增建共融遊 戲場,讓所有人都能體驗一起玩的樂趣。

 

撰稿於:2017年9月9日

文章:此篇刊登於  輔具之友 第41期「健康智慧生活系列(八)兒童與家庭篇」文章

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download-file/2c90e4c7638695fc01638af59b7f0059

作者:周淑菁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  發起人

         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 理事長

 

arrow
arrow

    身障童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